【原作】
梅花——[宋] 林逋
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注釋】
梅花:一作《山園小梅》。 逋:bū(音“不”)。
眾芳:百花。 搖落:凋零,零落。
暄妍:形容麗日下的花格外鮮艷、美好。
疏影橫斜:指疏疏落落的梅花投影子在水中的樣子。
暗香浮動:梅花散發的清幽香味在空中飄散的樣子。
月黃昏:月色朦朧昏暗。 霜禽:冬天的飛鳥,寒雀。
偷眼:偷看。 合:應該。
斷魂:形容神往到了極點。 微吟:小聲吟詠。
相狎(xiá):相親,親近。
檀(tán)板:歌舞時打拍子用的檀木拍板。
共:和,與。 金樽:精美的酒杯。
【古詩今譯】
在這百花凋零的季節,惟有梅花迎著寒風昂然盛開;那明媚一艷麗容顏的占盡了小園的風光。稀疏的倒影兒,橫斜在清淺的水中;清幽的芳一香在黃昏的月光之中悠悠地飄散。寒雀想飛落下來時,都要先偷偷地看一看;想必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香一艷,一定會銷一魂蝕一骨,流連忘返。幸好我能低聲吟誦幾句小詩,與梅花親近;不用敲著檀板唱歌,也不用手執金杯飲酒來賞玩。
【賞析】
林逋(967—1028),北宋詩人,字君復,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早歲浪跡江湖,后歸杭州!端问·隱逸傳》稱其“性*恬淡好古,弗趨榮利。家貧衣食不足,晏如也。……歸杭州,結廬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林逋終生不娶不仕,喜種梅養鶴,自稱“以梅為妻,以鶴為子”。其名聲遠揚,多有名士高僧如魏野、惠崇等住謁,與范仲淹、梅堯臣、九僧等均有詩唱和。仁宗朝名臣余靖年輕時曾自粵赴杭,從其學,并改名“靖”。林逋清苦終身,年六十二而卒,賜謚和靖先生。林逋詩多有散佚,今存近三百首。他是宋初山林隱逸詩人之佼佼者,其詩除贈答之作外,多寫西湖美景及隱居生活,尤以詠梅詩著稱。
首聯:“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作品以梅不畏嚴寒、笑立風中起句,“眾”與“獨”字對出,言天地間只有此花,這是何等的峻潔清高。然而梅花品行雖高,卻不驕傲,只在一方小園占盡風光,這又是一種何等“豐富的寧靜”與充實的美麗。
頷聯:“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此聯是最為世人稱道的,它為我們送上了一幅優美的山園小梅圖。上句輕筆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狀其輕一盈, “翩若驚鴻”;“橫斜”傳其嫵媚,迎風而舞;“水清淺”顯其澄澈,靈動溫潤。下句濃墨描摹出梅之“韻”,“暗香”寫其無形而香,隨風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樣富有情趣;“浮動”言其款款而來,飄然而逝,頗有仙風道骨;“月黃昏”采其美妙背景,從時間上把我們帶到一個“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的動人時刻,從空間上把我們引進一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般的迷人意境。上聯極目聘懷,本聯凝眉結思。當然,林逋這兩句詩也并非是臆想出來的,他除了有生活實感外,還借鑒了前人的詩句。五代南唐江為有殘句曰:“竹影橫斜水清淺,桂香浮動月黃昏。”這兩句既寫竹,又寫桂,不但未寫出竹影的特點,且亦未道出桂香的的與眾不同之處。因無題,又沒有完整的詩篇,未能構成一個統一和諧的主題和意境,感觸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之力量。而林逋只改了兩個字,就將梅花寫得形神活現,堪稱點睛之筆。
以上兩聯皆實寫,而下兩聯則都是虛寫。
頸聯:“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在這一聯,詩人“以物觀物”,“霜禽”“偷眼”寫其迫不及待之情。為何如此,因梅之色、梅之香;“粉蝶”與 “霜禽”構成對比,雖都是自然界會飛的生靈,但它們前者合時宜,而后者不合時宜,這就富于了畫面的變化。“斷魂”雖略顯夸張,用語較重,但卻將梅之色、香推崇到了極致。
尾聯:“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這里的“微”言其淡泊雅致,如此咀嚼,雖不果腹,然可暖心、潔品、動情、鑄魂因而表達出了詩人愿與梅花化而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詩人對梅的觀賞進入了馮友蘭所說的“天地境界”,我們看到的則是和“霜禽”“粉蝶”一樣迫不及待和如癡如醉的詩人,也就是一個梅化了的詩人。蘇軾曾在《書林逋詩后》說:“先生可是絕倫人,神清骨冷無塵俗。”《四庫全書總目》說:“其詩澄澹高逸,如其為人。”可知其言不謬,此詩之神韻正是詩人幽獨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寫照。
這首詩的妙處在于它拋開花之形跡的吟誦,著意于寫意傳神。詩人運用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的寫作手法,從多個角度渲染梅花清逸高潔的神韻和風骨,這其實正是詩人幽獨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的自我寫照。此詩一出,即被后人奉為詠梅的絕唱。(賞析來源于“中學語文網”,有刪改 // 2009-6-4)
本站部分賞析內容來自網絡或網友提供,旨在弘揚中華文化,僅用于學習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無法考證,如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