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鳴澗》賞析 竇鳳才
鳥鳴澗——[唐]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注釋】
閑,悠閑,寂靜。這里含有人生靜寂的意思。桂花,木犀的通稱。 有的春天開花,有的秋天開花。
空,空虛。這時形容山中寂靜,無聲,好像空無所有。
驚,驚動,驚擾。
時鳴,偶爾,不時地鳴叫。
【簡析】
王維,唐代著名詩人和畫家,字摩詰,因官至尚書右丞,所以人們又稱其王右丞。王維是中國文學史上受佛學影響很深的詩人,因其詩歌中多有禪宗意象,故后人將其和“詩仙”李白、“詩圣”杜甫并稱為“詩佛”。王維的詩描寫形象,氣韻生動,往往在短小的詩篇中借助特殊的意象顯示出渾然的意境和雋永的詩意。所以蘇軾在《東坡志林》中說的“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是對王維的詩藝意境做的很好的總結。
王維的詩意和禪境,在于虛空寧靜。在這首詩中,詩人的心境是虛空寧靜、閑恬空淡的。人只有在悠閑的時候,心境虛空寧靜的時候,才能感覺到桂花落地的聲音。桂花細小輕微,落地無聲,但詩人偏偏能聽到它墜一落在地上的聲音,這種心境該是多么的寧靜、虛空和恬淡。實際上,這是借助外物的描寫來寫人的心境。而春山、春澗的虛空寧靜,又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最為明顯,最為突出。而為了進一步渲染這春山春澗的虛空寧靜,詩人又寫了在月亮升起時,受到驚動的山鳥發出幾聲悠長的鳴叫一聲,以動寫靜,以動襯靜,更襯托出廣袤的夜空無邊的空寂。
從文學創作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的精妙之處在于“動”、“靜”對比襯托的詩情畫意。首句“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便以聲寫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將“花落”這一動一態情景與“人閑”結合起來;ㄩ_花落,都屬于天籟之音,唯有心真正“閑”下來,放下對世俗雜念的摯著迷戀,才能將個人的精神提升到一個 “空”的境界。當時的背景是“深夜”,
詩人顯然無法看到桂花飄落的景致,但因為“夜靜”,更因為觀風景的人“心靜”,所以他還是感受到了盛開的桂花從枝頭脫落、飄下、著地的過程。而我們在誦讀的同時也似乎進入了“香林花雨”的勝境。此處的“春山”還給我們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見白天的喧鬧的畫面:風和日麗、歡聲笑語、鳥語花香。而此時,夜深人靜,游人離去,白天的喧鬧消失一空,山林也空閑了下來,其實“空”的還有詩人作為禪者的心境。唯其心境灑脫,才能捕捉到別人無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便是以動寫靜,一“驚”一“鳴”,看似打破了夜的靜謐,實則用聲音的描述襯托山里的幽靜與閑適:月亮從云層中鉆了出來,靜靜的月光流瀉下來,幾只鳥兒從睡夢中醒了過來,不時地呢喃幾聲,和著春天山澗小溪細細的水流聲,更是將這座寂靜山林的整體意境烘托在讀者眼前,與王籍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一句古語,古來好詩都是就天成好景,用妙手記敘出來。而我們在低吟淺酌之時,腦海胸襟似乎也隨著詩人的文字進入到那片清幽絕俗的畫面之中。
二零零八年九月十三日
本站部分賞析內容來自網絡或網友提供,旨在弘揚中華文化,僅用于學習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無法考證,如侵犯您的合法權益,請及時通知我們